X

【三立人投稿】把星与井连在一起——研发纪实

发布日期:2025-11-18 浏览次数:78

入职三个月,我常被一个画面击中:机箱在旷野上静静“呼吸”,井下的水位每一次轻微变化,穿过传感器、主控板与外接的北斗天线,变成细小却坚实的字节跃上天空,再落回到我们后台的数据库里。星与井被一根看不见的线牵在一起,这根线正是我们研发每天在键盘与设备之间拉出的“路径”。


初来乍到:在复杂中找到第一根主线。初到江河公司研发部,我对地下水监测系统的理解停留在“水位计+MCU+通信模块”的抽象层。真正打开工程后,参数管理、数据采集、历史存储、RTC、低功耗……系统像一座城,每条街都有人流。导师说“别急着跑全城,先找主干道。”我的第一根主线,是把“采样-校时-上报”业务走通,为此我给每个参数建立清晰、可检索的键值映射;采集层确保水压、气压、水温的单位与精度一致;通信层接上外部北斗模块,把定时报文“送出去”,让系统第一次“对星开口”。


第一场硬仗:把“嘈杂的串口”变成“可靠的句子”。实验测试中,北斗模块、BLE调试口、RS-485水位计、调试日志同时“说话”,RX中断像菜市场。我的做法是将“人声鼎沸”变“先只入队”,把RX中断收敛成环形缓冲的简单入队操作,再在主循环里按行拼帧,并加“行超长丢弃”保险。这件事的意义不只在于性能,而是让系统有了“语言学的秩序”:任谁说话,都必须先成为一条完整、可校验的句子。此后无论对接北斗报文通信申请,还是解析通信下行回执,都顺畅很多。那一刻我意识到:工程里的“优雅”,往往不是新功能,而是把通道清理干净。



夜深灯亮:一次“12V瞬发”的追踪。调低功耗策略时,我们遇到过一个“怪响”:休眠切换瞬间,12V供电通道有短暂上冲。直观上像是MOS管门极漂移,或是固件在关断顺序上“手一抖”。我们通过对比操作时序,核对端口引脚的上拉/下拉以及固件里开关的切换点位,最后把“休眠前关外设-等待稳态-再拉低电源使能”的顺序明确下来,并在软定时里给足去耦与延时。这件事让我真正体会到“软硬一体”的含义:代码注释里多写10个字,现场可能就少跑100公里。研发不是“写代码的人”和“拧螺丝的人”的接力,而是同一只手的两根手指。


让星光落到水面上。做研发如同在黑夜走路,脚下是井口,头顶是星空。幸运的是,我们不必孤身摸索——有标准可依,有同伴相行,有文化作底。把星与井连在一起,把数据与秩序连在一起,把个人的成长与团队的目标连在一起。


下一阶段,我想继续把“复杂的事”做得更清楚:把关键路径再压一压,把异常路径再补一补,把现场标准化再细一格。因为当我们把每一个细节照顾到位,具备了“把事做明白”的能力,星光就能更稳定地落到水面上,而我们也就真正配得上“智水”这个名字。